第47章 讲道百年,一揍西方二“圣”

枯荣山,坐落于西方界域灵山以东不足千里处,因其独特的地理风貌而闻名遐迩。山势并不算高,却以山脊为界,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景象:西侧山体林木葱郁,生机勃勃,灵泉潺潺,呈现一派盎然翠意;东侧则地气紊乱,植被稀疏,岩石裸露,弥漫着一种深秋凛冬般的死寂枯黄。这奇特的景观,追溯根源,竟与李茶有着莫大关联。

当年他观魔道之争,将此地尽毁,曾以大法力梳理地脉,其梳理的最终界限,便定在了这枯荣山。山以西,地脉通畅,灵机渐复,故有生机焕发;山以东,因法力不济未能继续梳理,地气依旧淤塞混乱,故而呈现枯败之象。此山,可谓是他昔日功绩与未竟之事的一个鲜明注脚。

今日,李茶选择在此山设立法坛,意义非凡。法坛一立,便意味着他将在此进行一次系统的讲道,会尽可能为所有听道者答疑解惑,不再像之前游历那般,一地最多停留三日。这枯荣山,将被打造成继云华洞天之外,茶道另一个重要道场,未来甚至会安排弟子在此坐镇,传播茶道精义。

消息传出,西方无数生灵与修士,如同久旱逢甘霖,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,齐聚枯荣山下。就连一些对西方教义有所倾向的人,也感到好奇,偷偷前来。

李茶登临法坛,面容平和,周身道韵自然流转,与脚下这方他亲手梳理过的天地隐隐共鸣。他并未立刻讲述高深法门,而是从最基础的“茶”之本性开始,由浅入深,娓娓道来。从凡俗间的采青……讲到灵茶的培育、采摘时节与天地灵机的呼应;从一杯清茶中品味人生百态……淬炼神魂意志;从茶道的“静、和、怡、真”四谛,讲到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修行,稳固道心,明心见性。

这一讲,便是悠悠百年光阴。李茶将茶道从凡俗技艺,一直阐述到如何借助茶道感悟天地法则,凝聚胸中五气,直至成就金仙道果的完整体系。他刻意止步于金仙之境,只因对于台下绝大多数听道者而言,金仙已是可望亦可及的目标。大罗之道,玄奥莫测,过早知晓,容易使人心生妄念,失了循序渐进的修行本心。

百年讲道没有任何天降异象,枯荣山西侧灵气却愈发充盈,隐隐有向东部枯黄之地蔓延的趋势。台下听道者如痴如醉,不知多少人突破困顿已久的瓶颈,对李茶宣讲茶道如同聆听大道真言一般。

就在李茶讲道完毕,开始为众人答疑解惑之时,西方二人精心准备的“终极组合”,登场了。以弥勒为首,迦叶、摩诃迦旃延、阿难陀等,接引、准提座下口才与修为皆属最上乘的十六名弟子,联袂而至。他们个个气息渊深,最低也是大罗初期修为,为首的弥勒更是大罗后期,圆融的佛光也难掩其锐利。他们此行,携带着西方二人与一众智者精心推演出他们认为最刁钻、最能惑乱道心根基的问题,意图在论道中占据上风,破掉李茶在此地营造的无上道韵。

首先发难的是迦叶尊者,他面容清癯,目光炯炯,合十问道:“云华前辈,茶道既倡‘无争’之心,视万物平等,不起分别。然,既已无争,何须四处讲道,宣扬自身理念?既已无争,修行法力神通,提升修为,又是与谁相争?此非自相矛盾乎?”

李茶闻言,淡然一笑,声如清泉流淌,抚平众人焦躁之心:“迦叶道友所问,在于‘争’之表象。茶道无争,非是懦弱退避,乃是心境的超然,不为外物所役,不因得失而动。然洪荒非是理想之国,大道亦需护持。无争,是为‘莫能与之争’的从容。意思是,你若愿与我论道讲理,我自当以理相待;你若欲行蛮横之事,贫道亦略通一些拳脚。传道洪荒,若无护道之力,纵有万千道理,亦不过是镜花水月,空中楼阁。此非争,乃是‘持’。”

一席话,既阐明了茶道“无争”的真意是内心超脱而非行为无为,又点出了在现实洪荒中保有力量的必要性,逻辑严谨,无懈可击。迦叶一时语塞,默然退下。

弥勒见状,心知无法从李茶身上打开缺口,上前一步,脸上挂着标志性的笑容,语气却带着锋芒:“云华前辈道法高深,晚辈钦佩。不知晚辈可否向前辈高足请教一二?”

李茶目光扫过弥勒,知其用意,却不阻拦,颔首道:“可。你想问谁?”

弥勒目光转向一旁多动症犯了的无支祁,笑道:“就请无支祁道友不吝赐教。”